标签归档:工作

评审复盘

肚子又开始不舒服了,根源就在于嘴馋吧,26~28号的CNAS复审+扩项,总算是进行完了,虽然结果就在手边,就在心里,也在眼睛里,但始终是免不了紧张的心理活动,记得之前看到一个抖音上所描述的厥阴症。细细对比跟自己症状很像、互联网在前几年的远古时代曾经发了生一起百度搜索自宫案。想来,跟现在自己抖音自我诊断并无差别。应该是心理素质引起的一系列问题。

从我们实验室的角度来说,原本就这几个同事。公司成立到现在人来人往,每个人都留下一段记忆。唯独作为公司创始人的我是一成不变的。就在这一层不变中,我积累下来很多很多东西,有不可避免的坑,有需要特殊关注的点。然而在不断地积累中,也是越发的对工作产生极为苛刻的要求。这里主要体现在面临外部审核上面。常出现的几个问题,每次复评审都反复出现。个人整理主要有如下几个点。

1.对于认可准则的理解上,在我看来认可准则相当于一个实验室总纲领性的文件,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,每个实验室要依据自身情况我制定相应的手册,程序和基本运行的配套记录。在这几年中,我不止一次的反复阅读,分析CNAS相关的认可准备。每次都有所收获,有句话说的好,每开卷必有益。有人说,每次都有收获是不是你每次看的都不仔细,不深入。其实不是这样子的。实验室的建设、运行是个系统工程。试验室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现在企业组织的基础之上,这中间所涉及的要素和企业本身运行之间必然产生很多关联、交互甚至有冲突。这个时候,认可准则中各条款所描述的与企业实际情况之间就要适时审度,落实执行了。我给这个拟了名称,叫做活塞式推进,这个比如不太恰当。就是想表达这是一个往复推进的意思。就目前我们这里的情况来说,认可准则,几乎没有同事,全面、仔细的过一遍(我本想用研读这个词,想想还是算了吧),更不要提充分的理解了。我在12年上班的时候,我原来的老领导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。一场考试结束,结果出来之后,有很多同学就会说,哎呀,我就差一点点这道题就满分了。这差一点点你知道在哪里么?就是基本概念。基本概念不清楚,一知半解,似懂非懂,这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。差之毫厘缪之千里!

2.标准理解,这个问题照理说跟认可准则的理解应该归为一类。但在仔细看了实验员的操作和经过短暂的询问之后。我发现标准理解的问题似乎比认可准则的问题更严重。由于当下试验设备的操作比较傻瓜化,设备本身的输入就是实验条件,输出的就是曲线和应力数据记录。于是乎在设备的加持下,几乎所有的实验员人手一张客户委托条件的纸张,机械化的点开设备程序,开始试验,记录,出报告。同志,我们所授权的能力范围的标准呢?读过了没有,试验开始的基本要求,注意事项,方法看了吗?很显然,这是没有。在标准上,同志们所犯的问题,一是,不看,跟着感觉走,二是,只看条件和方法那几款。这就问题大了。

3.工作维度问题。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点,每个工作看似就那么多内容,但要知道所有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,因果关系也是要有的。很多工作干干巴巴的有个记录,甚至说有点字儿,有点符号在他们看来就是完成了。完全就是个平面的。在我自己的习惯而言,一项工作要做到饱满,深度、广度、颗粒度都是要有的。但是从人员素质的均衡上来说,能做到在工作维度上有所突破的人少之又少。这是颇为让人无奈的事情。

评审结束下来就是整改,近几年的整改过程一般我是不参与的,也就在整改报告时介入一下,其他的时间大多数都是在看,看每个人面临问题的反应,有的人能自告奋勇的接下整改,有的人在推卸,有的人顾左右而言他,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让人生气而又似乎在情理之中。这像极了学生时代站在讲台上殷切盯着学生的老师的心情,我知道你在偷懒,你在玩,我心里着急,每一笔写下的可都是你们的未来啊。诚然,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,公司成立以来我从未将所招聘的人当做员工来对待,对外统称的就是那是我同事,不吝的去引导带着学习且有言在先,我所希望的是我们每经历一个公司、一个平台,都要有所成长,今后无论如何,都不要有摆烂、懒惰的心,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技能,要不断地强化。